如果把電車上的架空線網安在船上會怎樣?武漢理工大學師生欲讓船舶像電車一樣靠“辮子”借軌航行。日前記者獲悉,他們的這套系統叫作“基于岸基能源的運河船舶系統”,在該校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嚴新平教授指導下,由8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共同完成。這種設計可以解決柴油機帶來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噪音污染問題。
團隊隊長、該校能動學院2012級本科生卞磊介紹,“有次在中北路上看到武漢8路電車,突發奇想,如果船能通過電車上的集電桿、用電牽引,怎么著也比燒油環保吧?”一開始他們想把這套東西搬到長江上,但導師建議:長江太寬,不易控制,要不在40米到200米左右寬度的運河上試試?調查發現,人工修建的運河有一定可行性。
為得到需要的機械產品,他們跑了數十趟機械加工工廠,還到武漢電車公司、武漢動車段以及長江船舶設計院等單位請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徐芑南研究員給他們寫了推薦信,認為他們的發明“針對運河船舶創新設計了一套新型供電受電系統,節約能源,減少排放,提高經濟性,同時隨著船舶電力推進技術的不斷提高,該作品具有廣泛的推廣前景與應用價值”。
運河水位的變化后,“辮子”與“天線”的距離怎么調節?會不會掉“辮子”?對這些問題他們都想出了對應的招。據了解,這套已獲得兩項發明專利的系統,在世界各科技查詢系統里還未出現過,有望在武漢某一段運河上試用。
根據他們的設計,該系統將電車和動車的接觸網技術應用于運河船舶上。通過在運河船舶上加設兩個和無軌電車一樣的“辮子”(即集電桿),在運河上空架設接觸網,從而為運河船舶提供推進的主動力,以此取代傳統的柴油機動力系統。
經過初步計算,如果將這套系統應用到京杭大運河上,成本超過百億,但每年可以減少約48萬噸柴油的消耗,減少近5萬噸有害有毒氣體和150多萬噸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其減排效果相當于91.3萬輛小轎車1年的尾氣排放量。
在運河上建這套系統有多大價值?還有船在內河運河上跑嗎?據報道,京杭大運河至今仍有十萬多艘船舶常年航行,這其中不少都為柴油機推進的船舶。相關經濟學家告訴記者,花上百個億建新系統,關鍵還得看內河運河的水路貿易能力是否與建設成本匹配,還得算具體經濟賬,“也要看到,內河運河已逐漸被鐵路、海運等其他運輸方式所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