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華海船業有限公司破產清算案被日照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標志著又一家造船企業走到末路。去年以來,我國先后有山東、江蘇、遼寧、浙江等地的數家造船企業或進入破產程序,或宣布合并重組,造船行業真正進入“洗牌”階段。這種“洗牌”對被淘汰出局的企業來說無疑十分殘酷,但對我國整個造船行業而言,也許正是“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開始。
近十幾年是我國造船業的快速擴張期,特別是2005年前后,各路資本紛紛進入造船業,造成我國造船產能井噴。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造船產能過剩的矛盾暴露無遺。2013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船舶行業赫然名列其中。
應該說,造船行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是其周期性發展特點的反映,也是我國造船業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發展的必經階段。然而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和負面影響,特別是在造船業進入不景氣周期后,其浪費社會資源、導致市場惡性競爭、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阻礙產業轉型升級等惡劣后果更加凸顯。因此,在我國造船業依靠要素投入實現增長的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關鍵時期,應該堅定地通過市場機制淘汰過剩產能,同時通過“有形之手”引導相關企業平穩有序退出,及時推進產業整合。這是我國造船業實現轉型升級、“鳳凰涅槃”的必經之路。不能有效淘汰過剩產能、進行產業整合,我國造船業就只能繼續背負沉重的包袱,受制于低層次的競爭,在小而散的“內耗”格局中艱難徘徊,在尋求突破的道路上遭遇更多的困難。只有經過痛苦的淘汰過剩產能、進行產業整合的“浴火”過程,我國造船業才能快速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更優化的資源配置;才能避免陷入惡性價格戰的泥淖,提升市場競爭的層次;才能甩掉冗余,輕裝上陣。
我國造船業要實現“涅槃”,除了義無反顧地淘汰過剩產能、進行產業整合,還需要不斷推進轉型升級,以獲得升華之后的“重生”。
首先,我國造船業應利用淘汰過剩產能的時機大力提升產業集中度。通過提升產業集中度,使優勢資源更多集中于優勢企業,進一步凸顯規模化生產的效益,促進培育具有全球市場引領能力的企業集團,并推動整個造船業從價格競爭轉為產品和技術競爭,從注重量的擴張到注重質的提升,從而形成更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更具活力的發展模式。
其次,我國造船業應利用產能過剩矛盾逐漸化解的時機及時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做優做強。在這方面,一是要制定長期科研目標,進行長期科研投資,開展長期科技研發,從而夯實科研基礎,形成雄厚的科研力量儲備,真正具備科技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二是要建立造船企業、配套廠商、船級社、科研院所、高校和航運企業等橫向聯合的研發模式,以提高科研效率,推動科研成果快速產業化并上升為標準;三是瞄準科技前沿,大力開展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提升高端、智能裝備制造技術水平,占據世界制造業高地,從而實現趕超、升級乃至脫胎換骨的目標。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將有更多的造船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還會有更多的造船企業遭遇出局的煎熬,也會有更多的企業經歷轉型升級的陣痛。然而,正如鳳凰涅槃,痛苦之后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一樣,中國造船業在經歷不斷洗牌及轉型升級的痛苦之后,其發展也將更加健康有序,從而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