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海國際郵輪經濟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郵輪綠皮書: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報告(2015)》。
綠皮書內容介紹,2015年是中國“絲綢之路旅游年”,我國沿海各地緊緊依托“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緊抓世界郵輪中心快速東移的契機,加快完善各郵輪港口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和豐富郵輪產業鏈延伸發展,逐步建立健全郵輪產業配套體系,有力支撐我國郵輪產業長遠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郵輪產業發展戰略逐步明晰,三大郵輪經濟圈格局基本形成,郵輪港口硬件設施建設也將在未來2~3年基本完成。總體來看,我國郵輪母港建設均已接近國際水平。
綠皮書同時提到,中國自己的郵輪產業才剛剛起步——中資郵輪運營公司于2013年正式登場,至今仍不足5%的市場份額;而在郵輪的設計、制造、裝修方面,也幾乎一片空白。
綠皮書稱,中國的造船業主要是資本和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而郵輪制造業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對資金和技術要求極為嚴格和苛刻。就目前而言,國際上建造一艘現代化的郵輪,需要5億~7億美元,超大型豪華郵輪的造價甚至高達十幾億美元,對金融服務公司的要求很高。
中國境內目前還沒有相關大企業涉足大型郵輪制造領域,國內的造船公司業務以承接海外郵輪公司的零件組件訂單為主,由于技術上的限制,國內目前只能造一些郵輪船體,至于郵輪上的設備儀器往往都是在國外安裝完成。郵輪產業的國際資本運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沒有法律層面給予的支持和控制,就很難實現郵輪產業鏈的實質性突破。
綠皮書認為,現階段主要工作仍是繼續完善港口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并輔之以制定郵輪港口服務接待標準、提升郵輪港信息化平臺、完善出入境游客通關邊檢手續、加強航道安全管理、構建船供體系、完善承運糾紛響應機制、最大化郵輪旅客自身利益等相關軟件設施建設。
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發展郵輪產業的政策性扶持、財政性資助,有助于推動我國郵輪港口城市建設日臻完善,促進民族郵輪品牌不斷崛起。
綠皮書預計2016年我國郵輪產業發展將更加具有活力,郵輪產品與航線將更加豐富多彩,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個性化航線也將被設計并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