舷側結構(sideshellconstruction)是指連接船底和甲板的側壁部分,它要承受水壓力、波浪沖擊力、碰撞力、冰塊的沖擊和擠壓力、甲板負荷、艙內負荷、總縱彎曲應力和剪切應力等外力的作用,是保證船體的縱向強度、橫向強度,保持船體幾何形狀和側壁水密的毛要結構。
舷側結構按骨架排列形式的不同有橫骨架式和縱骨架式兩大類,其主要組成部分有:舷側外板、肋骨、強肋骨、舷側縱桁、舷側縱骨及舷邊等。
1.舷側外板
舷側外板(sideplating)是指舭列板(bilgestrake)以上的船體外板(包括舷側列板和舷頂列板),與甲板邊板(deckstringer)連接的舷側外板稱為舷頂列板(sheerstrake)。舷側列板在船中部較厚,向兩端漸薄,靠近舭列板附近的要比上面的厚一些,同時在靠近首尾局部受力大的部位和尾軸附近的包板等也要加厚,對航行于冰區的船舶應根據規范的規定對它進行加厚。舷頂列板是受總縱彎矩最大的一列板,規范規定其寬度不得小于0.10(D為型深),并規定在船中0.4L區域內,其板厚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小于強力甲板邊板厚度的0.8倍,也不得小于相鄰舷側列板的厚度。 ,
2.肋骨
肋骨(frame)是從肋板(floor)、舭肘板(bilgebracket)向上延伸·的橫向構件,并與梁肘板(beamknee)和橫梁(beam)組成船體的橫向框架。
1)肋骨的作用
肋骨的作用是支持舷側外板,保證舷側的強度和剛性。而與其他橫向構件組成的框架,則可達到保證船體的橫向強度,防止船舶在搖擺和橫傾時產生橫向變形。
2)肋骨的分類
肋骨按其所在位置一般可分為:主肋骨(mainframe)、甲板間肋骨(tweendeck frame)和尖艙肋骨1(peakframe)三種。對某些需進行局部加強(如冰區‘加強)的船舶,還需在位于水線附近每一肋距(frame:space)中間增設一短肋骨一中間肋骨(intermediateframe)。按肋骨的受力不同可分成普通肋骨(ola~yframe)和強肋骨(webframe)兩種。圖1-2-20為橫骨架式舷側結構。
普通肋骨一般可用不等邊角鋼、球扁鋼做成;而強肋骨則由尺寸較大的T型組合材或鋼板折邊制成。在橫骨架式舷側結構中,一般每隔幾個肋位設置一強肋骨,其目的是增加局部強度,如機艙、貨艙的艙口端梁處等;在縱骨架式舷側結構中,強肋骨是唯一的橫向構件,其在支持舷側縱骨的同時,還起著保證船體橫向強度的作用。
3)肋骨編號及肋距 .
為便于在船舶修造中指明肋骨位置及海損事故后能迅速準確地報告受損部位,必須對肋骨進行編號。肋骨編號以尾垂線為基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較普遍采用的編號方法,即以舵桿中心線為0號(無論有無舵柱),向首排列取正號,向尾排列取負號;另一種是少數有舵柱的船舶以舵柱后緣為0號,向首排列取正號,向尾排列取負號。
相鄰肋骨的標準間距——肋距(framespace)Sb按下列公式計算:
Sb=0.0016L+0.5 m
式中:乙I‘工,其中乙為船長,以m為單位代人本式計算時,取不大于300m。規范規定肋骨(包括舷側和船底縱骨)的最大間距不得大于1.Om。
3.舷側縱桁和舷側縱骨
舷側縱桁(sidestringer)多為橫骨架式舷側結構中設置的縱向構件,通常采用T型組合材,其腹板(web)與強肋骨(webframe)腹板同高,主要用來支承肋骨。舷側縱骨(sidelongitudinal)是縱骨架式舷側結構中的主要縱向構件,一般用尺寸較小的不等邊角鋼或球扁鋼制成,主要用來保證總縱強度和支持外板。
4.舷邊
舷頂列板與甲板邊板的連接處稱舷邊(gunwale)。舷邊處于高應力區域,受力大,此處的連接強度,對于船體承受總縱彎曲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其特殊的連接方法,一般有下列三種:
1)舷邊角鋼鉚接法
這是一種老式的舷邊連接形式,它是將等邊角鋼,即舷邊角鋼(gunwale叫ebar)的兩邊分別與舷頂列板和甲板邊板鉚接,如圖1—2-21a)所示。這種方法利用了鉚接能重新分布應力(8咖)和止裂(crackarrest)的特點,但其工藝復雜、工作量大,不適合現代化工藝的要求,因此在有些船上用扁鋼代替角鋼,即先將扁鋼垂直焊接在甲板邊板上,再把扁鋼與舷頂列板鉚接,如圖1-2-21b)所示,這種形式僅作為過渡連接形式,最終也將會被淘汰。
2)圓弧連接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圓弧舷板使舷頂列板和甲板邊板連成一個整體,如圖1—2-21。)所示。采用這種連接方法能使甲板和舷側的應力過渡較為順利、分布均勻,且結構剛性較大,但甲板有效利用面積減少,甲板排水易弄臟舷側,此外由于線型變化問題,這種方法較適用于船中部位。規范規定圓弧舷板厚度至少應等于甲板厚度,它的圓弧半徑不得小于板厚的15倍,且在船中0.5L區域內的圓弧舷板上應盡量避免焊接甲板裝置。
3)舷邊直角焊接法
這種方法是把舷頂列板和甲板邊板直接焊接起來,如圖1—2-21d)和e)所示。此種連接法施工簡單,但易造成應力集中而產生裂縫,多用于中小型船舶及有舷邊水柜的散貨船等。
為保障人員安全,減少甲板上浪,防止甲板上的物品滾落人海,一般在舷邊設置舷墻(bal—wark),如圖l—2-22所示。舷墻由舷墻板(bulwark plating)、支撐肘板(buttress bracket)和扶手(armrest)等組成。舷墻板不和舷頂列板連接,而是由支撐肘板支撐在甲板邊板上,其下端與舷頂列板上端間留有一定空隙以利于排水,上端由扁鋼或角鋼做成扶手。舷墻不參與總縱彎曲,且在甲板上的高度應不小于1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