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與中海兩大航運巨頭之所以合并,根據業內人士的分析,其基本原因不外兩方面:一是避免過多內部競爭,通過整合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整體合力;另一個原因是兩大集團都深陷虧損泥潭,希冀通過合并互補優勢。
避免過多內部競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整體合力,是這一輪央企合并潮的基本考量。從已經邁出步伐的其他幾家央企的整合情況來看,都蘊含著這方面的初衷。而內部競爭在中遠與中海兩家巨頭之間同樣存在。
中遠集團成立于1961年,最初時專營國際遠洋運輸,而歷史更早的中國海運,則是在原由的上海海運局、廣州海運局及大連輪船公司的基礎上成立的,但業務幾乎完全限定在國內沿海航線。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航運市場逐漸開放,中國海運、中外運、長航等中國航企相繼進軍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國際集裝箱運輸等業務,而中遠也不再畫地為牢,回頭開發在國內市場,不僅編織與國際線路配套的物流網絡,甚至還開發房地產。于是形成了如今的中遠、中海甚至中外運長航從各管一段到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中遠、中海兩家企業運力構成、承運貨種、經營模式、航線設置都有諸多相似之處,可謂全面競爭。于是,兩家航商除了要應對國外航商的激烈競爭,同時彼此之間也要爭市場、爭份額。尤其是在近洋航線,兩家集團往往爭執不下。
在業務上,兩家集團的經營領域廣泛分布在集裝箱運輸、干散貨運輸、原油運輸、碼頭、物流、貿易、投資等諸多板塊,其中前3項是兩大集團的核心。中遠偏重國際,中海國內份額最大。集裝箱方面兩者幾乎旗鼓相當,其他方面,中遠洋以干散貨運輸見長,能力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航線遍布100多個國家的1000多個港口;中海以石油運輸突出,目前油輪收入占公司收入的49%左右,旗下的中海發展和中海海盛主要從事原油運輸。
在資產方面,中遠在主業航運方面,擁有和經營700余艘、共5100多萬載重噸現代化商船,年貨運量超4億噸,遠洋航線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是國際超級承運人之一。中遠還兼及碼頭、物流、修造船。在境內外控股中國遠洋、中遠太平洋、中遠國際、中遠投資、中遠航運(股票)5家上市公司,參股中集集團、招商銀行、招商證券3家上市公司;
中國海運則現有總資產2000億元,年收入超過800億元,旗下有中海發展、中海集運、中海海盛、中海科技,4家上市公司。
可以說,但在許多方面是同業競爭關系,高度重合的業務,且由于彼此之間各有長短,更使兩家企業有著整合的基礎。
據民生證券分析,整合后有助于統一采取措施加大內部成本控制,對管理結構和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淘汰過剩運力,并通過使業務多元化增強國際競爭力。
目前,全球最大的海運船務公司是丹麥的馬士基,中國遠洋排名第五,“中海集運”和“中國外運”分別排名第九和第三十三,如果將3家合并,就能成為比肩馬士基的全球大型海運公司。
集裝箱業務方面,根據Alphaliner等機構最新統計,在全球前二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運力排名中,“中遠集運”以81萬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位列第六,“中海集運”則以70萬TEU緊隨其后,位列第七。運力分別占全球的4.4%和3.8%,一旦二者合并,將躋身第四,緊逼以169萬TEU排名第三的法國達飛,較第五名的Evergreen的運力高64%.
在目前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中遠和中海的合并重組能提高國際競爭力、規避風險、減少內部競爭、降低資源損耗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有人測算,中遠與中海兩家合力,一旦市場份額超過60%,足可以抑制價格戰。當然也會不可避免地搶食其他中小船東的市場。
中國書畫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