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船整體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總體水平與日本相差15年,與韓國相差10年左右。主要體現在船舶設計,概念落后,抄襲嚴重,沒有創新,不注重標準等方面。
我國船廠設計出來的船舶產品,其自身重量普遍高于國外同類產品,有些船型的自身重量要比日、韓船廠多出不少。這還僅僅是我國船舶設計水平與國外差距的一個方面。 從海豐新造船的過程中有清晰地體會。
設計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造船業發展的瓶頸,要想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就必須盡快解決這一問題。
船舶自重增加,意味著建造和使用成本增加。比如,外高橋建造的阿芙拉型10.5萬噸原油輪是在韓國設計的,如果由國內設計的話,其自重就要超出1000噸左右。按我們80%的利用率計,這1000噸意味著船廠至少要多買1200噸至1300噸的鋼材;此外船廠還需要切割、加工、焊接、安裝,總共大概需要增加成本近千萬元。同時對于船東來說,船舶的載貨量將減少1000噸,而且其影響是20年或25年。
為什么中國造船自重比日韓重:一是國內設計人員在成本意識和安全意識上很難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因而往往把安全系數取大,較少考慮到這個系數取大會增加船廠多少成本;二是計算的手段跟國外先進公司比有差距,同樣一塊鋼板,國外設計人員經過計算認為12毫米沒問題,事實也可能如此,而國內的計算方法落后,可能就相對保守,認為12毫米有點不踏實,那就取14毫米、16毫米,因而也導致自重增加;三是在布局上也有差距,國外公司的設計往往把不能裝貨的空間壓到最小,而國內則比較隨意,因而同樣一條5000噸的船,歐洲設計出來的船型從側面看就呈L型,甲板的上層建筑非常靠近尾部,裝貨空間很大,而國內設計的上層建筑則要偏向中間,考慮的是機艙大,布置方便,但裝貨的空間減少了。
國外造船在船舶設計上充分掌握了應力狀況、流體力學等技術,可以用細梁的地方不用粗梁,可以用薄板的不用厚板,因此船舶自重就輕了一兩千噸。自重小了,載重量就增加了,對動力的要求也少了,產品性價比好,競爭力就強了。
國內造船,設計院與船廠船東完全脫節。日韓的設計通常是自己開發的船型,通過不斷優化,做成拳頭產品。不僅能把船舶畫出來,還能把一些建造和管理的信息反映出來,比如建造的流程,工序的先后,工時的多少,甚至做某個東西電焊要多少工時、裝配要多少工時等,都反映得一清二楚。國外的設計基本可以把鋼材的重量、涂裝的面積、焊縫的長度全部標出來,管理者通過圖紙就可以排定計劃,安排生產,可以做到負荷平衡和物流均衡,這一點國內設計還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