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清淤船在河面上清淤作業。張昌業攝
溫州網訊 船行水上,機器轟鳴,只見船上有個類似一只只鐵桶串起來的鐵家伙,像從前農村常見的木水車一樣,不斷地從水里吸上一桶桶黑乎乎的淤泥,倒入船艙,再循環作業……昨天,平陽縣萬全鎮欄桿橋主河道兩岸的居民,紛紛圍觀這個新奇的河道清淤設備。
“五水共治”基層有智慧,這個清淤“神器”叫鏈斗式清淤船,由萬全鎮宋橋社區7名黨員自主研發的。目前已試行連續清淤兩周,運行正常,共清理出淤泥及河床垃圾330船,約6000立方米。
宋橋社區緊鄰平瑞塘河,沿線的欄桿橋、章橋村等幾個村曾經都是清流繞村行、魚兒村中游的田園風光,這些年,眼瞅著河水變濁變黑,村民深感痛心。
河床清淤因此被列為萬全“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才能更好地清淤?傳統的人工“拔河泥”方式清淤費時費力;目前普遍采用絞吸式清淤雖然簡單易行,但無法清除沉積河底的垃圾;圍堰排水清淤容易損壞河坎及岸邊建筑的基礎。
欄桿橋村的支部書記林文武和村主任馮方源年輕時候都是機械工程愛好者,他們決定自己研制新的更有效的挖泥機器。
“從去年起,我倆自己的禮品生意不做了,從不同廠家買來各種配件,請來焊工。我們結合平常治河經驗,擔當技術指導。一年來,做出拖斗式挖泥機,不好用;改進再做,又不好用……花費十幾萬元后,資金吃不消,只好停手。”昨天,林文武向記者述說了機器制作的曲折過程。
半年前,章橋、宋橋、下橋的村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聽說此事后,很感興趣,要求一起投資繼續研制。就這樣,四位村支書、三位村主任組成研發小組,林文武任組長。他們各自放下手頭生意,全身心投入研發,多次赴湖南、山東、深圳等地買設備、取經,多次試驗、改進,終于研制出第一臺鏈斗式清淤船,并命名為源杰1號。
源杰1號鏈斗式清淤船是利用一連串帶有挖斗的斗鏈,借上導輪帶動,在斗橋上連續轉動,使挖斗在水下挖泥并提升至水面以上,挖取的泥土邊脫水邊提升至斗塔頂部,倒入泥槽后經輸送帶直接卸入停靠在旁邊的運泥船中。運泥船的上方放置鐵篩,用來過濾河床的石塊和垃圾,確保進入船艙的都是泥漿,方便抽取和下一步沉淀,沉淀后的泥土用以循環利用。
當記者問到鏈斗清淤會不會驚擾魚蝦時,林文武再三表示不會,因為鏈斗在水下速度并不快,魚兒有足夠的時間游離,而疏清后的河道也更有利于魚兒生存。
目前,源杰1號已經在欄桿橋主河道連續清淤兩周,運行高效,正常工作時間內一天至少能清除500立方米以上的淤泥和垃圾。不過,由于沉淀后的淤泥農民還不敢用于做肥料,只好堆在廢棄的洼地。“我們自家都有田,所以現在淤泥先在研發小組成員田里試用,等有效果后,相信這些淤泥就有去處了。”林文武對這點很有信心。
林文武和他的同伴們可不止想給萬全的河流清淤。首批四艘經過進一步改良的“源杰”系列鏈斗式清淤船目前已經委托山東省一船廠生產,每艘船成本價大約30萬元,預計第一艘半個月后將出廠投用。“我們的船可以徹底清除河底淤泥和垃圾雜物,而且避免了對河岸基礎的破壞。依我治河的經驗,對于被污泥淤積的河道,還沒有哪種清理方式勝過它。”林文武非常自豪,他們打算馬上申請發明專利。未來得到市場認可后,他們希望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把新式清淤船開到溫州所有需要的河流上。
|